日前,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我国今年上半年宏观经济数据显示,二季度GDP增速达到7%,与一季度数据持平,这一结果要好于公众预期,体现了上半年我国经济企稳回暖的积极信号。随着稳增长政策和各项改革措施效果的逐步显现,人们普遍预计下半年宏观经济形势和主要经济指标将趋稳向好。今天,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宗良做客《理论周刊》,对我国今年下半年宏观经济形势进行了展望。他认为,在全球经济曲折复苏的背景下,下半年我国稳增长政策仍应着重于优化产业结构、培育发展新动力,坚持定向调控和相机抉择,进一步释放改革红利,从而持续拉动整体经济向好发展。
记者:国家统计局公布今年二季度GDP增速为7%,您如何看待这一数据?
宗良:值得肯定的是,7%GDP的增速要高于之前机构6.9%的普遍预期,这是由于房地产市场回暖、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发力、服务业增长贡献率上升三个方面所导致的。
首先,就房地产市场而言,虽然有关数据显示2014年房屋需求触顶,并将呈现长期下降趋势,但我国今年上半年相继出台的住房相关政策在振兴楼市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房屋库存压力已有所减弱,这一回稳态势在边际上有助于新开工的恢复。预计楼市经过本轮去泡沫化的调整,全国房地产、尤其是一线城市下半年房屋开工、投资将企稳增长,为经济增速提供重要保障。
其次,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基建投资自今年年初下滑之后,6月份首次出现回升,占社会总投资的25.5%,高于去年平均的24.6%。在经济结构缓慢转型的道路上,增加基建投资是政府稳增长政策的首选工具,也是支撑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关键。今年年初以来,全国范围内申报的基建项目均获得了较快批复,将对稳增长目标起到一定的托底作用。
最后,服务业作为经济结构转型过程中的新增长点,体现了我国促改革、调结构的阶段性成果。统计局数据显示,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达29.69万亿元,其中第二产业GDP贡献率已明显下降,第三产业贡献率提升至接近60%的水平。
记者:我国上半年经济已经企稳,下半年能否保持回暖向好态势?
宗良:总的来说,未来经济预计持续回暖向好,二季度就有很多数字显示了上升态势,考虑到上半年批复的很多项目将进入实际操作阶段,而之前国家稳增长的经济刺激措施收效也具有时滞,可以预计,下半年经济情况会较上半年更好一些,而增长率有望达到7.1%,经济可保持稳定运行。
从宏观调控角度来看,此前央行实施多轮降息降准取得了一定成效。6月份,企业信贷、委托贷款、信托贷款都有明显增加。从环比数据来看,工业和消费连续两个月小幅回升,而加快预算资金的投放进度、监督重点投资项目的建设运营状况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正是由于一系列财政与货币政策组合拳的出击,社会融资成本持续走低,也为经济回暖向好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条件。
未来,“稳增长、促发展、调结构”仍然是我国确保经济增长的主要方式。保障经济“缓中向稳、稳中向好”,在打底阶段夯实国家经济基础,步步为营地完成改革目标是目前我国发展的首要任务。
记者:具体来看,我国不同行业和地区的发展呈现怎样的特征?
宗良:我国经济发展一直是一个调结构的过程,总的来说,服务业加快弥补了工业的放慢,消费加快弥补了投资的放慢,区域结构调整正在不断优化。
从统计局给出的三大产业增加值的数字来看,上半年第一产业增加值为20255亿元,同比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129648亿元,增长6.1%;第三产业增加值146965亿元,增长8.4%。由此看来,第二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下降至39.8%,是自1991年以来首次低于40%,而这也是经济增速放缓的主要原因。而伴随第二产业增长率的下降,第三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猛增,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动力。这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取得的阶段性成果。预计下半年第三产业仍将保持较快增长,而国家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投产将在很大程度上刺激第二产业的复苏,起到提振经济的作用。
从不同地区经济增长状况来看,未来我国仍将维持区域协调发展的态势。东部地区增速稳定,引领经济转型;中部地区不断推进结构调整;西部地区增速将继续领跑全国三大经济带。随着世界经济曲折复苏,外贸依存度较高的东部地区将迎来又一发展机遇,使其在全国经济结构调整转型中发挥更加明显的引领作用,更好地实现对中西部地区的产业转移。与此同时,从各地区GDP总量和增速来看,中西部地区GDP增速已超过东部沿海,GDP总量的地理中心也将随着“一带一路”战略和进一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而向西移动,在未来趋于区域平衡。
记者:下半年,我国经济是否还会面临下行压力增大的风险?
宗良:我国上半年经济“成绩单”固然令人满意,但展望未来,经济下行压力仍然不容忽视。国家已经预先释放出未来调控的政策信号,包括保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力图在保障财政政策宽松的基础上将物价稳定在较低水平,同时未来仍然会积极主动地运用政府调控力量,定点定向地进行精准调节,以防范经济中可能出现的风险。
下半年我国经济所面临的风险将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从改革阵痛角度看,我国经济仍然处于新旧动力转换的相持阶段,致使不稳定因素增加;从资本市场发展角度看,股市剧烈波动可能造成金融市场潜在风险。
大规模的经济改革和产业调整可能会引发阶段性经济波动,这也是改革要付出的成本。传统行业仍面临下行压力,制造业投资持续不景气和二三线城市房地产市场需求再次触底的隐患可能引发下半年经济再次下行。具体来说,当今产能过剩问题依然突出,这既与危机后外需不振、国内投资过度等短期因素有关,更主要的原因还在于新常态下我国潜在增长率下降,难以像过去一样依靠一轮快速增长来消化过剩产能。而这也要求我们放弃以往单纯追求经济数量上累积的思路,而是不断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引导剩余产能占用的资源向高收益率行业充分流动。
就资本市场而言,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企业盈利下降的背景下,金融风险不断积聚,应当谨防再出现高杠杆的资本市场投机行为。自6月中下旬以来,A股多日连续大跌,这是我国股票市场建立二十多年以来不多见的。近期在多部门联合救市政策的强力作用下,股市虽有反弹,但资本市场的大起大落不利于宏观经济稳定。随着我国资本市场规模的扩大和股票在企业资产和居民财富中占比的提高,资本市场的波动所引起的负面影响将超过以往任何时期,这也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中面临的一个风险。
记者:下半年中国经济运行中,有什么值得关注和期待的亮点?
宗良:中国未来经济发展值得关注和期待的亮点可以从国内外两方面分别来看。国内方面,政策亮点体现在了国家在实体经济和金融领域多方精确布局,体现超强控制力;国际方面,亚投行逐渐步入正轨和“一带一路”的总体规划将为我国带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平台。
国家对经济的调控已经深入实体经济,推动成长型中小企业发展、大力支持“互联网+”等新兴产业、为创业提供便捷渠道。这一系列举措在增加就业、盘活经济的同时,也将推动技术进步、组织变革,进一步提升了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命力。近年来,我国在互联网技术、产业、应用的跨界融合上取得了积极进展,将网络形成的比较优势和国内巨大的市场潜力相结合,使其从消费领域向生产领域快速延展,创造出可观的实体经济效益。这也为我国支持创新、转变实体经济发展提供了典型思路。
在金融领域,发行地方政府债券、进行债务置换和推广PPP项目的一系列举措以三管齐下的方式打通资金来源渠道,或可给未来经济带来新的增长点。下半年,财政部已确定2.6万亿元地方债置换额度,这预示着未来债券发行量将大幅增加,成为可选择的投资新渠道,而这也将带来新一轮资本市场发展契机。
从国际视角出发,作为“一带一路”关键一环和前沿项目的亚投行已经取得初步成功,这为沿线涉及的项目拓展了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在未来的发展架构中,亚投行和“一带一路”项目将大大满足沿线各国基础设施建设需求,打造全方位互联互通的新型区域格局。作为中国在国际社会事务中的一次重要发声,“一带一路”的建成不仅转移并高效利用了国内过剩的产能资源、大力推进了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也体现了大国在区域内的示范引领作用。未来,建立起以“基础设施互相连通压阵、重点旗舰项目领航、金融平台提供保障”的亚洲新型共同发展框架。而我国作为这一项目的倡导和发起者,将获得更好的投融资环境和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来源:金融时报 柳立 2015-08-10